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新财富」面对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中国人怎样才能“端稳饭碗”?

越读精彩 > 「新财富」面对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中国人怎样才能“端稳饭碗”?

建国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步突破了“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用7%的耕地种出了世界24%的粮食,基本破解了困扰华夏几千年的粮食难题。 
  不过,由于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我国农业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禀赋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突破“地少”的限制之后,如今又遭遇“人少”的挑战。从根本上说,唯有走以替代劳动力要素为目标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道路,才能突破当前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农业生产“无人化”,或是中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如何守住粮食安全防线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2020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激增至2.65亿,约为2019年的2倍。根据联合国7月17日发布的预测数据,到今年年底,全球可能会有25个国家将要面临饥饿的风险。 
  近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高达1亿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我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背景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人少:中国粮食安全新挑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可达6.7亿吨。短期来看,最起码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储备是相对充足的。 
  不过,在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各地“耕地撂荒”现象屡见不鲜。中长期而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高枕无忧。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为3.13亿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6.8%。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城镇79.5%的水平。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远高于全国平均12.6%的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速明显,中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里工作、定居,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进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的“刘易斯拐点”。 
  转型的中国社会下,“70后”不愿种地,“80后”、“90后”不会种地,“00后”不谈种地,如今的农村人口早已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活法。和城市的同龄人一样,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也希望通过奋斗,融入精彩的现代都市生活。相比于父辈留守农村勤勤恳恳地耕田种地,新一代的农民见多识广唯独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外卖点餐连做饭、洗碗都省去了,谁还愿意去种地呢?”

此外,我国正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明显。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約2.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也意味着年轻劳动力在不断流失。目前国内劳动人口的数量在10亿左右,这一数据基本上已经达到历史峰值了。按照人口学推演,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降至7.6亿,也就是说劳动力人口减少了25%。站在更长远的视角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可见,当下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所面临的生产要素及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泰民安,亦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些事关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严肃问题,又一次摆在了14亿国人面前。

地少:农业技术变革的经济逻辑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曾一度广受关注。1949年建国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断言,“吃饭问题是中国的每个政府都将碰到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从未得到解决”。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预测,到2030年中国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42.5%的需求,其余57.5%的粮食要靠进口满足。“谁来养活中国”成为一个全球热议的“世纪之问”。 
  71年的历史证明,一年年沉甸甸的丰收让14亿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万亿斤,比建国初的2263.6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平均亩产68.6公斤的5.5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逾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突破了“人多地少”的国情制约,用7%的耕地种出了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正如邓小平所论断,“解决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靠科技”。回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良种科技进步对解决粮食问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6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了中国首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成为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至1983年,累计全国种植面积5.1亿亩,增产稻谷500多亿斤,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1700多斤。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 
  作为一个耕地奇缺的国家,中国的粮食亩产超过了全球多数国家,目前仅次于荷兰。2006年9月,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 
  全球范围来看,最近百年各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美国只有2%的农民,仅其中1%的农民足以养活美国人,还有1%养活的是全世界的人口。日本也只保留了4%的农民。比较可见,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鲜明,突出体现为“机械化”,而日本的技术进步则体现在化肥、良种和水利,这与中国如出一辙。 
  表面上看,中美日三国农业的发展路径迥然相异,但背后的经济逻辑又不谋而合。美国与中国、日本的资源差别是美国“人少地多”,而中国和日本是“人多地少”。在美国最贵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在中国和日本则是土地。美国的机械化道路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与之相似,中国和日本的良种、化肥和水利进步,则变相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的有效供给,也同样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其所处的市场需求环境休戚相关,特有的资源禀赋决定本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这或是现代农业变革的基本经济逻辑。 
  近年以来,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减少、人均年龄上升,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为越来越“昂贵”的生产要素,我国农业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禀赋较之早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在突破“地少”的限制之后,如今又遭遇“人少”的挑战。 
  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创下1500公斤的新纪录。此外,在农业生产中,我国不少地区使用的化肥农药,显现出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地沙化盐碱化等负面效应问题。这或预示着以良种、化肥等要素的技术进步,其效率改进空间正在逼近极限,尚不足以破解当前农业生产的难题。而以替代劳动力要素为目标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道路,有望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或是突破当前资源约束的根本性策略。如此而言,农业的“无人化”运作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性趋势。

无人化:破解农业困境的新方案


  2020年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举行。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在黑龙江推出,这或意味着一种应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困境的方案正在浮出水面。 
  演示会现场,随着指令发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大约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很快自主转弯掉头回仓,整个过程全部无人驾驶,一气呵成。 
  当天,40多台/件农机具还现场进行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项农机作业演示。 
  位于农场一侧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可谓是无人化农场项目的“大脑”。中心二楼30个显示器组成的巨幅电子大屏完整呈现演示实况,每一台农机设备的状态数据、作业量、卫星导航模拟信号、作业轨迹等适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中心办公室,即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进行自主生产作业,智慧化大农业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

據了解,该项目是由碧桂园(02007.HK)和北大荒(600598)两大龙头企业牵头,并联合数十家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共同参与,从现代化农场应用场景实际需求出发,重点突破农机无人驾驶、作业协同、多机联动、自动避障、集群调度、远程控制、智能决策等关键环节,共同建设规模化的无人化农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试企业和农机设备数量最多、作业项目和内容最全、试验示范作业面积最大、无人化技术水平最先进、无人化程度最高、无人驾驶农机与农艺生产实际最紧密结合的试验示范项目”。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劳动强度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底下,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依赖性颇高。无人化农场项目可实现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从根本上使农业生产摆脱对劳动力的制约,同时高效的科技手段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这或为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业生产从“人多地少”的局面进一步演变为“地少人又少”,无人农场或是直接破解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约束的有效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在现场表示:“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此前也有不带驾驶室概念的无人拖拉机问世,但离大面积生产实践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国内无人驾驶农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地无人农场的试验探索”。毋庸置疑,该项目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做出的有益尝试,势必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赛道:“无人化”农业技术投资


  在刘易斯拐点下,“无人化”的技术应用势不可挡。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正加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型无人化农业应运而生。以无人化农场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新型农业模式,必将引发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根据项目规划,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操作模式,破解“怎么种好地”的难题。通过引入先进智能农机、发展精准高效农业,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无人化农场项目有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服务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曾表示,“发展建设‘无人化农场’符合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碧桂园和北大荒建三江通过试验示范不仅能够加速推动和促进无人化农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够总结经验,优化和集成无人化技术,拿出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无人化农业生产系统和‘无人化农场’系统解决方案,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早在1967年,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在其“农民终结论”中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整个农民群体在加速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趋于消亡?这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50年内,全世界人口增加了1.5倍,人均消耗的粮食增加了17%,因此,总的粮食消耗增加了2倍以上,而种粮食的农民减少了67%以上。与此同时,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减少了耕地?需求增加,生产的人和土地都在减少,粮食面临紧张趋势。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无人农场的诞生及推广或是世界农业现代史上又一里程碑事件,其意义或不亚于中国杂交水稻的问世。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中表示,随着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农业走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加快布局“无人农场”应用场景,广泛应用农牧机器人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占据全球农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英国、美国、以色列、荷兰、德国、日本等蓬勃国家陆续开始构建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无人渔场。“无人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一种全新模式,正引领全球农业领域的“新赛道”。 
  2019年,国内山东、福建、北京等地也开始了无人大田农场、无人猪场的探索,碧桂园、北大荒等产业巨头正在布局这一“新赛道”。 
  2018年5月,碧桂园成立了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碧桂园农业”)全资子公司,宣布进军现代农业。自成立以来,碧桂园农业致力于打造平台型农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已拓展海外大农业、研发服务、智慧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社区生鲜门店等板块。 
  2019年10月,碧桂园农业宣布与黑龙江省建三江治理局联手在二道河农场建设上万亩的大型无人作业示范农场,配合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除此以外,碧桂园农业也在武汉建设“中国种谷”,推进中国种业发展。中国(武汉)种谷项目总用地规模近3000亩,由武汉开发区携手碧桂园农业、华大农业等共同兴建,由种业科创中心和种业科技体验园两大板块构成。项目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3月,碧桂园农业对价3亿元收购华大基因农业控股有限公司80%股权,成为华大农业控股股东。碧桂园将以其庞大的市场优势和產业优势,结合华大农业的科技优势和在农业领域10余年的研发积累,打造覆盖研发端、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同时,碧桂园农业还投资建设运营广东德庆贡柑产业园、云南保山农业科技园、湖北天门农业科技园、广东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优质项目,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质的农业资源。 
  无人农场代表着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行业溢价不高,且现代农业科技需要吸纳大批专业的科技人才,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无人农场的准入门槛。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中国的现代农业或是“巨头农业”,在产业链、资源、技术、人才等领先的农业企业,有望一骑绝尘。 
  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粮食产量充足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等省份,自给率达到150%-375%。在这些地貌广阔的平原,无人农场或大有用武之地。不过,由于我国土地并不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与美国等广阔的大片平原相比,我国地形复杂,土地大块连成片的较少,这对无人农场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农场对中国农业的变革究竟产生多大的“效应”,需拭目以待。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新财富》杂志 https://www.zazhidang.com/xcf-1155.html


上一篇:「新财富」拜登上任,全球游戏规则再改? 下一篇:「轻兵器」古典与时尚:俄罗斯莫洛特武器公司VEPR系列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