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环球人文地理」从大西洋沿岸到沙漠中心

越读精彩 > 「环球人文地理」从大西洋沿岸到沙漠中心

沙漠中的商道贸易,刺激了文明的交互,也推动沿途的城镇走向繁荣。从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到撒哈拉沙漠的深处,分布着数个大大小小的商业重镇,它们曾经是盐商中途补给、休息的地点,也各自成为当地文化与经济的中心。 
  接下来,我们将重温盐商的视角,从北非的海港城镇丹吉尔出发,跨越数千公里,穿过浩瀚的撒哈拉沙漠,抵达蜿蜒流淌的尼日尔河畔,饱览一路的壮丽与繁华。

贸易起点:丹吉尔海上十字路口的古城


  此行的第一站,是位于摩洛哥北部的海港城市,丹吉尔。这里是整个非洲大陆最西北的角落,距离欧洲非常之近——仅仅隔着一条宽10余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就能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相对而望。 
  丹吉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甚至极具战略意义。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唯一通道,而丹吉尔把守着海峡大门,相当于坐镇两大海域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在此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因此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称霸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意识到了该地区的作用和潜力,在这里建立起一座规模庞大的贸易站,从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 丹吉尔诞生了。

然而,突出的地理优势是一把双刃剑,既使得丹吉尔走向繁华,也让它长期受到觊觎。在历史上,丹吉尔自建立以来便频频陷入战火,腓尼基人、克爾法克尔人、汪达尔人、罗马人、拜占庭人、西哥特人……多方势力前赴后继,都想要争夺这个重要港口的控制权。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席卷了整个北非地区,夺取丹吉尔后将之改名为“丹杰”,意为“辽阔的海湾”,他们牢牢地把持住了此地,一直到15世纪。此后数百年间,丹吉尔又轮流历经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统治,如今归属于摩洛哥。 
  不难看出,尽管丹吉尔命运多舛,但仍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呈现在人们眼前:也就是从公元7世纪到15世纪,阿拉伯人占据这里的时间,正好与食盐之路的鼎盛期吻合。那么,丹吉尔作为食盐贸易最重要的北方起点之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 
  若将时间线拨回那个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场景,是一座古老的城镇,城中高大的宣礼塔和清真寺直插天际,一栋栋小巧精致的北非风格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铺陈到港口边,宛如一千零一夜中所描述的场景。狭窄的街道上人潮汹涌,其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埃及人,以及来自欧洲各个地区的流浪者和商贩,他们穿着迥然不同的服饰,说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语言,显得十分繁华。突然,不远处的人群喧闹起来,甚至响起了阵阵欢呼和掌声,循声望去,只见街道上人群哗然分开,露出了骑着骆驼的商队身影。原来这是一支盐商队伍,正在街道上购买大量的商品,如各类金属工具、武器、皮革、棉纺织物……接下来,他们即将启程前往南方的沙漠,几个月后,归来时将满载着宝石、象牙和黄金。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都会争先恐后地与他们交易。散发着浓郁海鲜腥气的港口也开始活跃,在明亮的灯塔指引下,大量的船只乘风破浪,在夜色完全降临前赶来。最终,来自遥远的沙漠以南的珍宝和黄金迅速流入欧洲、西亚甚至是南亚和东亚地区,从而完成一场伟大的贸易。

如今,在丹吉尔再也无法见到大规模的盐商队伍向南方而行的景象,人们只能通过中世纪作家的著作,想象曾经的壮观。但幸运的是,丹吉尔的古老风韵得到了保存,在老城区中,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拥挤在一起,充满了奇特的风情。作为摩洛哥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交融的奇幻感,便是丹吉尔最大的魅力。 
  当游客们来到丹吉尔,既能在繁华现代的新城中找到高级餐厅、豪华酒店、小资咖啡馆,沉醉于灯红酒绿间;也能为纵横穿错的古老街巷着迷,路过墙面斑驳的房屋,走过人潮汹涌、充满活力的复古地摊市场。暮色降临,清真寺的悠扬钟声在夜空回荡,酒吧里的爵士乐曲也同时奏响,站在港口远眺,山海之间一片璀璨的灯光连绵,晚风吹拂过高大的棕榈树,阿拉伯式的长袍随风飘扬……

贸易中段:菲斯、马拉喀什和欣盖提


  离开丹吉尔,向南方前行了200余公里后,我们到达了下一站,菲斯。

“菲斯”一词意为“金色的斧子”,同时也有“肥美土地”的含义,这是因为静谧流淌的菲斯河在此分支,灌溉了沿途的土地,使其适宜农业耕作。而菲斯城建立于一座半山腰上,可俯瞰周围广袤的平原,地理位置险要,早在千年前,便吸引了北非的先民在此聚居。 
  菲斯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随着食盐之路繁盛了数百年后,摩洛哥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诞生。作为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菲斯成为了王朝的都城,直到20世紀初的千余年中,大多时间都担任着摩洛哥历代王朝都城的角色。在“皇城”地位的加持下,菲斯是摩洛哥当之无愧的政治、文化、宗教和艺术中心,数百年间,许多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汇聚于此,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璀璨的文明。

繁荣、昌盛、梦幻、美妙,在“走南闯北”的盐商队伍看来,菲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相比条件艰苦的沙漠中心,这里简直就是天堂。进入这座城市的一瞬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壮观精美的建筑,城堡、宫殿、清真寺、图书馆,以及古老的伊斯兰大学。而在那错综复杂的街巷中,人群熙熙攘攘,各类餐厅、商铺、作坊鳞次栉比,充满了浓郁的中世纪北非风情,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景象也与昔日无异。 
  在菲斯短暂停留后,商队继续出发,前往400公里之外的马拉喀什。马拉喀什建立于11世纪,坐落在沙漠边缘、阿特拉斯山脉的脚下。虽然与皇城菲斯相比,马拉喀什的历史稍短,政治作用也不及前者,但当地发达的经济贸易,仍使其成为摩洛哥的第二大城市,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马拉喀什的气候相对温和,城市中林木葱郁,花果繁茂,有着大量的名胜古迹和北非风格园林,每年都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被誉为“摩洛哥的南方明珠”。 
  用赭红色岩石砌成的古老城墙,是马拉喀什的标志之一,也是如今新旧老城的分界线,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当年的阿拉伯盐商自北方而来,见到这座红色的城市,不禁脱口而出:“马拉喀什!”(阿拉伯语中意为“红颜色的”),这也是其城市名称的来源之一。在市区中心,路过宏伟的库图比亚清真寺和一系列宫殿后,盐商们会到达城中最重要的地点——杰马·穆勒·夫纳广场,这是整个非洲最繁忙的露天市场和广场,永远都人头攒动、喧哗热闹,每天的交易金额令人咋舌。直到今天,“马拉喀什的夜市和露天广场”都是整个摩洛哥最值得游览的地点,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社会面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集中体现。当人们来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贫瘠的非洲地域,也能形成持续数个世纪的伟大贸易路线。 
  跟随商队连续走过两座大城后,我们终于逐步向沙漠深处而行。经过数周的艰苦跋涉,沿途经过数个绿洲和盐湖畔的小镇后,下一个重要的停靠点,叫做欣盖提。 
  欣盖提的大概位置,在今天毛里塔尼亚共和国首都城市——努瓦克肖邦的东北600公里处,作为食盐贸易的必经之地,它与周边的瓦丹、塔希提和瓦拉塔这三座城镇通常被视为联系紧密的一体,并在现代共同以“欣盖提古城遗址”的名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四座城镇地处肥沃山谷的边缘,一片绿洲的内部,当地的游牧民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来往的商队,便以土块和石砖为材料,建立起了城镇的雏形:在狭窄的街道上,拥挤着一片低矮的砖土房屋,中心则环绕着带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样的城镇构造所反映的,是盐商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一路传播着宗教和文明,并最终在沙漠中心缔造了信仰。 
  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欣盖提虽早已衰落,却依然被视为毛里塔尼亚的“圣城”。在古城的博物馆中,诞生于数个世纪前的各类珍贵藏书,更是表明这里曾经具有的文化影响力。

盐道中心:廷巴克图尼日尔河畔的圣地


  在今天的北非地区,摩洛哥、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仍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阿拉的教导和智慧的宝藏来自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食盐之路上最伟大的一座城市。当商队到达这里时,意味着已经走过了环境最险恶的路段,来到了浩瀚撒哈拉的南部。在这里,西非最主要的河流——尼日尔河温柔地流淌而过,在沙漠腹地孕育了一片水草丰美的地域,于是,所有食盐贸易路线都在这里汇合了。 
  关于廷巴克图的诞生,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尼日尔河的北岸,本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区,只有一些过路的游牧人在此开凿了一口水井,后来,一位名叫“布克图”的妇人移居于此,以给南来北往的游牧人、商贩提供食宿为生。由于布克图为人善良诚恳,取得了许多常客的信任,其中一些商人还会将不方便携带的财务寄存在这里,当别人问起时,便说“丁布克图”(在布克图家里),久而久之,便演变成“廷巴克图”的地名。 
  该说法的真实性或许难以取证,但可考的一点是,廷巴克图确实是由图阿雷格人(柏柏尔人的主要分支之一)于11世纪建立,随着在此停留的盐商越来越多,这座城市也越来越壮大,最终成为了整条食盐之路的中心。而盐商之所以纷纷选择廷巴克图作为中转点,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借助船只,沿着尼日尔河一路南下,用水运这种轻快便利的交通方式直达南方,从而与沿岸富庶的黑人部落、王国展开贸易。

然而,这座城市的所有权并非属于盐商——在加纳帝国扩张期间,廷巴克图也无可避免地被其统治,并被课以重税。直到1240年,随着马里帝国攻灭了加纳帝国,廷巴克图才拥有了自治城邦的身份。 
  1324年,这座城市的命运再度迎來转折。这一年,马里皇帝曼萨一世以商贸特许权作为交换,正式取得了对廷巴克图的统治权;随后,他以廷巴克图为起点,进行了后世著名的“黄金朝圣”,并成功地让廷巴克图和马里帝国走进了全世界的视线。在曼萨回程时,有大批的学者和商人跟随,他们都因向往“强盛而富庶的廷巴克图”而来。 
  在这批学者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位来自安塔路西亚(今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建筑史学家,伊夏克·厄尔·图埃金。曼萨一世决定将廷巴克图定为帝国陪都,让伊夏克设计建造城墙、宫殿和清真寺。在完成了宫殿的建造后,伊夏克又完成了一座传承至今的伟大建筑——津加里贝尔大清真寺,它与同时期诞生的桑科尔大学、西迪·牙亚希清真寺并列,被称为“廷巴克图三大标志”。

当时的廷巴克图,赫然已经成为西非最大的商业城市和贸易中心;而凭借廷巴克图和“黄金朝圣”带来的崇高威望,马里帝国更是再度扩张,领土范围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期间,代表着知识与文明的大学在廷巴克图建立,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前来讲学布道,非洲各部落、王国也派出使者前来学习文学、历史、天文、律法、科学……大量遗存至今的书籍和手稿证明,在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它是当之无愧的非洲文化中心,号称“非洲的敦煌”。 
  然而,伟大的廷巴克图由食盐之路发迹,也因食盐之路的凋零走向衰亡。从桑海帝国反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失败开始,廷巴克图就陷入了无止境的动荡:“危险代替了安全,贫穷取代了富裕,动乱、灾难和暴行取代了宁静。”在战火中,盐商的身影渐渐消失,建筑遭到损毁,文献被抢夺并流失……如今的廷巴克图,只是马里共和国东北地区一个人口不足2万的偏僻小城,但至今依然巍峨屹立的清真寺和高塔,以及那不断修缮的断壁颓垣,早已将这段璀璨的梦幻,永远凝固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环球人文地理》杂志 https://www.zazhidang.com/hqrwdl-1165.html


上一篇:「环球人文地理」古人是如何垃圾分类的? 下一篇:「环球人物」让逃税者无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