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南风窗」美国增兵印太,战略瓶颈何在?

越读精彩 > 「南风窗」美国增兵印太,战略瓶颈何在?
  2020年9—10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将与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同僚举行四方会谈,探讨印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框架。尽管2017年四国因为基建投资而启动这一四方高层会谈,但该会谈此后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即从军事和安全多个角度为区域内国家提供“中国以外的选项”。联系数月来美国持续增兵印太,不难发现美国高调领跑印太竞争的决心。 
  而8月31日,印军在中印边界的西段班公湖以南地区以及热钦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线,造成边境局势再度紧张,很难说背后没有美国增兵印太的因素。

强化防御与增强威慑


  大疫当前,美国不但没有集中全部精力防疫,反而密集增兵印太: 
  7月28日,美国陆军阿泰米斯侦察机抵达日本,配合美军冲绳基地执行侦察任务。8月12日,美国空军3架B-2轰炸机部署到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亚岛,2架B-1轰炸机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飞往日本海。8月15—17日,美海军累计派出7架电子侦察机前往中国台湾周边侦察。8月20日,美空军派出B-1枪骑兵轰炸机,与日本同行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演。 
  这些军事行动的共同特点是,现代化、信息化,精准打击、补给能力强。 
  8月18日,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宣布,将“定期开展轰炸机特遣部队行动,以显示美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盟友和伙伴的承诺”。几个月来,美国从军事部署到国内政治议程两个维度,加快推进2018年以来布局的印太战略。美国防长埃斯珀对美军新部署的解释是:强化防御,无意挑起战争。 
  美军增兵印太地区的同时,美国国内关于推进印太战略的政策讨论,也在密集进行。 
  7月初,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审议通过2021年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提出“太平洋威慑倡议”(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批准拨付近70亿美元作为支持基金。 
  太平洋威慑倡议是2014年欧洲威慑计划的姊妹版,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作战平台的现代化:一方面增强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从军力部署到后勤供应等方面增强作战能力,将该地区过去相对密集的军力部署,转化为更为灵活的分布式部署;同时,提升与盟友、伙伴协同作战、情报共享等能力。 
  此外,总统军控事务顾问马歇尔·比林斯利透露,美国计划研究在一些亚洲国家部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可能性。据比林斯利称,美国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将与目前部署在印太地区的陆基中短程导弹等稳定性防御能力一起,成为美国亚太盟友得到保护的某种保证。 
  特朗普政府对印太地区的密切关注,也体现在战区司令部的调整上。2018年,美国将原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太司令部。即便在增兵印太之前,印太司令部也是美军在全球的联合作战司令部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约37.5万名美国军人和文职人员配属于印太司令部责任区,兵种覆盖海陆空,并按照兵种设有海陆空和海军陆战队4个指挥部。不过此前,美军在该地区的兵力部署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军事基地,此次调整,将这些集中的力量分散到各个区域,机动性和灵活性得到加强。


  据比林斯利称,美国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将与目前部署在印太地区的陆基中短程导弹等稳定性防御能力一起,成为美国亚太盟友得到保护的某种保证。


  和奥巴马时期确保美国在印太地区核心水域的优势地位相比,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政策更倾向于从水、陆、空方向,全方位确立美国在该地区的绝对优势。印太地区被布热津斯基列为世界上“地缘政治最为濒危的地区”之一,特朗普政府在强化防御的名义下增强威慑能力,或将成为损害地区稳定的关键外部诱因。

全球秩序重构的一环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既是美国此前亚太政策的延伸,也是特朗普面对大变局背景下的全球权力危机所做的回应。从“亚太”到“印太”的转变,不仅仅是地缘意义上的调整,也包含着美国在地区战略博弈以及全球秩序重构上的重大调整。 
  2017年11月5日,特朗普在日本横田的美空军基地发表演讲,提出“建立一个本着自由、公正与互惠的印度﹣太平洋地区”。不久,美国《2018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布,印太地区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区。此后,美国决策高层在各种场合阐述印太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的行动计划。2019年6月1日,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标志着美国正式将印太地区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 
  经济上的配套方案也在筹划之中。由美国国会在1970年代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旨在促进美国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如今据称将在亚洲和全球促进所谓“市场驱动、透明和财务持久”的基建发展。 
  美国高调介入印太地区,除了因为该地区良好的经济前景和地缘优势不容错过外,还因为该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原有的均势逐步让位于新的力量架构。区域内大国扩大影响力的愿望和控制力,均有增加势头。 
  隨着印度洋﹣太平洋航线对经济和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缘意义上的亚太逐渐被印太取代,其重要区别在于剥离区域内主要的美国竞争对手—中俄两国。美国希望重构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秩序,确保经济安全,反对除美国以外的地区霸权,确保军事上建立起足够的威慑力,建立网络化地区安全框架。 
  从全球背景来看,在21世纪的头十年,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构建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遭到前所未有的广泛质疑。从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到仍在贫弱境地挣扎的弱小国家,各方都可列举出该秩序的缺陷,连美国自身对该秩序的可持续性也深表怀疑。

在全球权力分散的局面下,多边关系和国际制度以及组织越来越不能满足美国的愿望。美国期望建立起可谋求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全球秩序。面对多力量中心的崛起,美国认为其倡导建立的秩序培植起一些修正主义国家,对自身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地位构成威胁和挑战。因此,特朗普就任以来,在“美国优先”的旗帜下,相继退出一些多边协定,一度给各界造成美国战略退却的错觉。实际上,美国是在酝酿深刻的战略调整。 
  印太战略的出笼,证明特朗普政府并没有淡出全球霸主位置的打算,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值得的地方。在世界秩序重构的大背景下,随着多元力量中心的出现,冷战后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难以为继,要逐梦“美国优先”只能退而追求有限度的目标—确保美国在关键地区的优势地位。而印太正是这样的关键地区之一。

新一轮区域性帝权的角逐


  就历史经验而言,大战略的国内外政治基础,对于大战略的实施成效非常重要。大多数研究者,将国内决策机构间的龃龉、环印太国家对美国印太战略存在疑虑,以及美国越洋部署难以为继,视为印太战略的瓶颈。 
  事实上,从国会研究部发布的一系列印太關系报告,到国防部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再到白宫高层在多个场合对印太战略的解读,以及军方兵力部署,说明印太战略经历一个国内决策过程,体现为美国决策层针对印太地区新进展做出的战略部署。 
  而环印太国家的疑虑,更多的是对细节的推敲而非对整体战略的抵制。环印太国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有抱负的区域内大国—日本和印度;与中国有边界、岛屿争议的国家;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国家;在东西方之间摇摆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由于美国与印太地区盟友的利益契合点大于分歧,加上印太地区区域性大国希望提高自身地区竞争力乃至全球性影响的愿望,过去几年里,环印太国家以各种方式对印太战略表示支持和欢迎。因此,印太战略将成为美国和印太地区盟友的聚合剂。 
  印太战略最主要的安全风险是,体系内作为主导角色的美国,能否有效避免体系内其他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和平。美国大规模的军事投入与网络化力量部署,从长远看,势必会鼓励甚至固化已有的地区矛盾,导致现有矛盾扩大和深化。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之所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是因为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国家。为了避免战争再起,美国也从内部和外部约束日本重建军队。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之所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是因为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国家。为了避免战争再起,美国也从内部和外部约束日本重建军队。 
  近年来,为了实现所谓的均势和制衡,印太战略在演变出炉的过程中,降低了对日本的约束,而印度国内深受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而来的矛盾激化、宗教以及边界争端等矛盾困扰,具有地缘上的脆弱性。与中国有岛屿争端的国家,也在借美国之力强化自身防务,其对岛屿主权的诉求和立场越发强硬。美国在自由与主权完整的名义下,支持与中国有岛屿和领土争议的国家坚持自己的主权诉求,而以国际法与和平手段为旗帜,限制中国捍卫其领土完整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太战略的后果或将是提供短期内的和平稳定,但从长远看,酝酿和触发地区不稳定。 
  印太战略是美国重构全球秩序的一部分,也是“美国优先”指导下的新一轮美国霸权(卡赞斯坦称之为“美国帝权”)的一部分。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强国塑造有利于其核心利益的地区秩序,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此为“环境目标”。国际关系学者卡赞斯坦认为,强国在塑造新秩序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相对实力,成本与收益,加强防务,结盟,稳定的核心国家,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引力。美国恰恰是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形下,提出印太战略的。 
  在衰落的西方与崛起的东方之间,美国在关键领域仍然占据优势,而印太战略的推行则是依托传统的地区盟友,加强防务协作,由此解决远程投送兵力所面临的困境。在这个基础上重建威慑,建立网络化安全框架,可以有效缩减成本与收益之间可能出现的巨大缺口。 
  印太战略同时也是门罗主义以来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美国建国以来融入现存国际秩序并在其中崭露头角乃至跃升到领导角色的经历,证明美国奉行的准则一直是规则的归规则,实力的归实力。但是,如能在和平共赢的情况下实现地区秩序的重构,不仅是区域和平与稳定之幸,也是全球和平与发展之福祉;而不论何种秩序,作为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对区域内国家破坏地区的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秩序的可持续性必将会因为地区稳定遭到破坏而付出代价。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南风窗》杂志

http://nanfengchuang.zazhidang.com



上一篇:「食品与生活」联合国粮农组织: 实现2030 年零饥饿目标仍然遥远 下一篇:「南风窗」东地中海油气争端: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