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南风窗」东地中海油气争端:黄雀在后

越读精彩 > 「南风窗」东地中海油气争端:黄雀在后
  东地中海,如今成了中原之鹿、九州之鼎。美国、欧盟、俄罗斯都想盡可能地分走一杯羹。 
  随着勘探技术不断发展,东地中海地区的黎凡特盆地、尼罗河三角洲盆地,不断发现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由于储量惊人,不少人认为这是继“美国页岩气革命”以来,又一冲击石油天然气行业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大事件。 
  去年年初,塞浦路斯、希腊、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巴勒斯坦和埃及7国,在开罗成立了“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土耳其的动作也不小:派军舰阻止塞浦路斯勘探开发,出兵利比亚,近日又因海上勘探,和希腊爆发“边界”冲突。 
  东地中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已经促使区域内的小国处于高度的戒备之中。而在油气领域有一句名言:“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态势升级


  最近,土耳其派遣考察船在军舰护卫下进入地中海东部,游弋在和希腊有主权争议的海域,并进行油气勘探,引发希腊抗议。 
  8月13日,希腊军舰和土耳其军舰在地中海对峙期间发生相撞“事故”,导致事态升级。很快,法国军舰和战斗机进入该海域。26日,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和法国发起联合军演。土耳其则宣布,从8月29日至9月11日在塞浦路斯西北海域举行“射击演练”。 
  欧盟计划在9月下旬举行的峰会上,讨论对土耳其实施新一轮制裁,可能禁止土耳其船只驶入欧盟港口、切断其补给。由于土耳其一直希望加入欧盟,欧盟也想以此为“条件”:如果土耳其一意孤行,便取消其候选成员国资格,反之则给予其更广泛的欧盟市场准入。 
  这一轮针锋相对的“操作”,近看是因为希腊与埃及、意大利签署了海上专属经济区协议,划定了各自开采油气的边界,“伤害”了土耳其的利益;远看则是因为去年11月土耳其与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签署了专属经济区协议,但希腊抗议该协议覆盖了自己和土耳其之间的争议海域,同样地,塞浦路斯和埃及也对土利协议的“范围划分”十分不满。 
  事情还要往前追溯。2019年1月,塞浦路斯、希腊、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巴勒斯坦和埃及创立了“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这个论坛相当于东地中海的OPEC,要建立起一个区域性天然气市场,主要向欧洲输出油气—以防止俄罗斯对欧供应中断。 
  2020年1月,希腊、以色列和塞浦路斯还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建设一条1900公里的海底管道EastMed,将天然气田与欧洲市场直接连接。 
  但是,身为东地中海“大国”的土耳其,一直因“靠边站”而愤愤不平。这里头还有更早的历史恩怨:1963年,塞浦路斯北部的土族塞人和南部的希族塞人之间爆发了战斗。1974年,与希腊结盟者发动政变后,土耳其占领了该岛北部的1/3。自那以后,塞浦路斯被一分为二。北部的土族塞人所在地被称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只有土耳其承认;南部政府为国际所公认。 
  土耳其反对塞浦路斯开采天然气,第一个理由就是土族塞人不能分享收益。另外一个理由也相当“霸气”:没有土耳其的参与,该地区的任何能源项目都没有生存的机会。他们宣称,从东地中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最短路线,就是从北塞浦路斯到土耳其。 
  物理距离是一回事,国与国的“心理距离”又是另一回事。


  欧盟计划在9月下旬举行的峰会上,讨论对土耳其实施新一轮制裁,可能禁止土耳其船只驶入欧盟港口、切断其补给。


  东地中海的七国同盟,依据现实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式合作;开发油气的边界的示意图,出了一版又一版;画在图纸上的连线,密密麻麻。但是,矛盾和摩擦在这里也呈排列组合状,除了土耳其和塞浦路斯,还有以色列和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土耳其和希腊、土耳其和埃及彼此虎视眈眈。 
  话说回来,多个国家为此如临大敌,是“值得”的。因为地中海东部海底油气田的价值,绝不会令人失望。埃及最先在1970年代发现了海岸附近的油气田。以色列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也发现了海上天然气藏。2009年后,重大发现不断曝光:以色列的“塔玛”;塞浦路斯的“阿芙罗狄蒂”;以色列的“利维坦”;埃及的“Zohr”—每一个都是“富矿”。 
  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被称为黎凡特盆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60万亿立方英尺。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进一步估计,该盆地有多达122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17亿桶的石油,这一天然气量相当于欧盟约76年的天然气消耗量。 
  关键是,野心勃勃的土耳其属于“刚需”一方,整个国家98%的天然气和90%以上的石油消费全部依赖进口。

黄雀在后


  与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油田,比如位于墨西哥湾、北海、波斯湾的油田相比,东地中海的开采规模是“小意思”。这里的超深水域才打了约50口井,和其他地方动辄上千口井不能相提并论。而且,目前的钻探靠半潜式钻井平台完成。 
  也就是说,东地中海的开发力度,还没有完全展开。但是,围绕着能源的开采和分配的一系列争夺戏剧,已经徐徐拉开大幕。 
  以色列是推动东地中海天然气开发的关键角色。一方面,以色列本身的油气储量就很可观;另一方面,以色列把能源视为新的财富来源和外交筹码,比如将天然气运往埃及和约旦,以“维持中东的和平”;但“不和平”的巴勒斯坦肯定是没有份的。 
  美国虽然站在以色列背后,但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态度:由于“页岩气革命”的出现,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石油生产国。这种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变换,导致了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兴趣的减弱。美国的战略收缩,致使土耳其、沙特、伊朗加紧争夺地区领导权。

但是,美国又不能完全“撒手”。它既要抵制土耳其的扩张,又要支持本国能源公司的加入,更要削弱俄罗斯对天然气供应的控制力。 
  去年12月,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法案,意在使美国“游走”于天然气生产国和地区争端之间。法案包括取消1987年起对塞浦路斯实行的武器禁运,以向塞浦路斯提供军事援助;在该地区建立美国能源中心,并支持在克里特岛、希腊大陆和意大利之间建立油气管道;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和诺贝尔能源公司,参与东地中海的钻井开采工作。 
  敘利亚也加入了竞争。在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前,大马士革已表示有兴趣向地中海扩张,并鼓励俄罗斯公司在其近海开采天然气。今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访问叙利亚和土耳其。 
  对于俄罗斯来说,巩固能源外运,是保证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国策,更是反制欧美的关键环节。土耳其是俄罗斯天然气的大买家,2019年一年就从俄罗斯购买了24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俄罗斯也看中土耳其打通欧亚的地理位置。由于和乌克兰龃龉不断,俄罗斯利用“土耳其溪”管道就可绕开乌克兰向南欧、东南欧输送天然气,每年输送量超过300亿立方米。 
  欧盟迫不及待地“下场”助希腊军事演习,遭到了不少欧洲左翼人士的嘲笑。毕竟,欧洲一手推动绿/蓝色革命,高举“结束化石燃料时代”的大旗,结果火速派军舰和战斗机保卫油气田,还相当于默认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排挤”,道义上颇受指责。 
  东地中海大部分是欧盟国家的“地盘”,欧盟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替代俄罗斯天然气的重要机会。欧盟有39%的天然气都是从俄罗斯处购来,不免终日担惊受怕能源“断流”。据悉,欧盟已经在东地中海油气管道技术研究上投入了4300多万美元。而计划中的从海域修到希腊大陆的1900公里EastMed管道,估计将耗资70亿~100亿美元。 
  EastMed管道将被放置在约1英里深的海底,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底管道之一,预计每年向欧洲输送80亿~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欧盟在2019年使用了大约4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加上天然气价格低迷—相对成本高,输送量又小,很多专家都认为EastMed没什么经济意义,除非塞浦路斯能发现更多的油气田,或者天然气价格上涨。 
  而天然气价格什么时候能上涨,很难预测。天然气领域没有OPEC那样的强大组织能强制成员国减产。由于页岩气田的泛滥,以及一些自然不利因素,天然气价格仍在十年低位徘徊,主要还是由于供应过剩。


  以色列把能源视为新的财富来源和外交筹码,比如将天然气运往埃及和约旦,以“维持中东的和平”;但“不和平”的巴勒斯坦肯定是没有份的。


  供应过剩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今年5月,俄罗斯国家石油生产商完全切断了穿越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的长达2607英里的亚马尔﹣欧洲管道,该管道的天然气年产能为330亿立方米。纵使如此,天然气的价格曲线,也只是在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下“死水微澜”。

全球角力


  从全球视角看,油气供应地有两条大轴线。第一条轴线纵贯亚欧大陆,从乌拉尔山两侧的乌拉尔﹣伏尔加油气区、西西伯利亚油气区,经里海、东地中海直达中东和波斯湾。第二条轴线穿过北美大陆,从阿拉斯加直达墨西哥湾。 
  自1895年美国建成世界第一条输油管道至今,世界管道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世界铁路总里程,管道成为能源运输的主要方式。而油气管道之争,是欧洲、美洲、亚洲的出口国、进口国的利益之争。 
  在欧洲,北海油田和俄罗斯两大油气区是主要供应地,其中又以后者的油气管道供应为主。 
  俄罗斯布局的油气管道分为五大块,一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系统,将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的石油运往太平洋沿岸;二是哈利亚加﹣因迪加输油管道,将季曼﹣伯朝拉的石油输送到北极圈的因迪加;三是布尔加斯﹣亚利山德鲁布利斯输油管道,起止点为保加利亚港口城市布尔加斯到希腊港口城市,以绕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四是田吉兹﹣新罗西斯克输油管道,连接哈萨克斯坦西部油田与俄罗斯黑海沿岸;五是直连俄罗斯与西欧大陆的“北溪”管道,以及已经变身为“土耳其溪”的“南溪”管道。 
  在冷战初期,苏联就开始用廉价的能源供应来笼络和控制东欧卫星国。1968年起,苏联开始向西欧出口天然气,除了获取经济利益,还能兼顾分化欧美的作用。当时的油气管道,主要穿越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这些国家因各种原因关系不佳,因此,绕过东欧邻居的“北溪”和“南溪”被提上日程。 
  按计划,“北溪”从莫斯科西北方的旧管线出发,经过圣彼得堡,跨过波罗的海直抵德国。“南溪”从高加索港口出发,穿越黑海,在保加利亚登陆,然后兵分南北两路,北路经塞尔维亚、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向奥地利供气,南路经希腊,跨过亚得里亚海,向意大利供气。

  尽管欧盟可以从英国、瑞典、荷兰、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叙利亚获得一部分天然气,但这些地方的出口量满足不了欧盟的巨大需求。一旦制裁俄罗斯,俄罗斯给欧盟“断气”,一些成员国的天然气供应,顶多能撑上几天。特别是2014年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期间,欧盟也只能表现得左右为难,因为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中有40%要经过乌克兰。另外,欧盟还是抑制了俄罗斯的“南溪”计划,迫使普京发展了“土耳其溪”。 
  无论如何,保住东地中海海域“自己的”油气田,对欧盟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能源独立”的重要机会。

美国就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在美洲,过去只有加拿大落基山麓、墨西哥湾及沿岸和阿拉斯加沿岸有油气产区,但是,随着美国本土油气水平压裂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带来了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陆上非常规油气产量“革命式”的增长。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美国能源整体对外依存度将从2012年的16%,下降到2040年的4%。这意味着在20年内,美国将实现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


  受美国“能源独立”的影响,俄罗斯、中亚和中东的外部市场空间会受到挤压,维持国内政局稳定的压力也将增大,加上美国的制裁更加灵活精准,老牌供应国的神经也不得不持续绷紧。


  不过,自给自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独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才能维持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亨利港气价)一直维持在4~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间,符合页岩气生产边际成本。有专家认为,其价格下限基本可以覆盖开发成本,价格上限不会超过社会消费能力,美国的“能源独立”完全可以实现。 
  “能源独立”的美国,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美洲崛起为世界新的能源供應中心。美国可以摆脱中东石油负担,强化与欧亚盟友的关系,战略重心逐渐东移。 
  受美国“能源独立”的影响,俄罗斯、中亚和中东的外部市场空间会受到挤压,维持国内政局稳定的压力也将增大,加上美国的制裁更加灵活精准,比如制裁俄罗斯“北溪-2”的瑞士承包商,致使海底铺设管道工程停工,老牌供应国的神经也不得不持续绷紧。 
  欧盟虽然可以靠盟友关系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脱俄入美”,但是,价格可能要高出60%,有割肉之痛,而且美国政府也保持谨慎,担心欧洲大买家们抬高美国国内的页岩气价格。 
  亚洲的油气管道,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环中国地区。前者是油气的主要出口区,后者是能源需求巨大的主要进口区。沙特、伊朗、伊拉克都是大容量输油管道的拥有者。远东国家则是消费大户,中国、日本、印度都是排名靠前的油气消费大国。 
  中国的能源进口有四大通道,人称“三陆一海”格局,其中“三陆”都是管道,分别从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出入境,连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缅甸。另外,亟待开发的南海油气田的“命运”和东地中海油气田有相似之处:都处在多个国家的沿海领域,主权颇多争议;地区关系复杂而紧张;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美国的战略核心区域。 
  至少暂时还是油气消费地区的欧盟,信守着一条质朴的准则: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南风窗》杂志


http://nanfengchuang.zazhidang.com



上一篇:「南风窗」美国增兵印太,战略瓶颈何在? 下一篇:「东方收藏」黔西南州博物馆馆藏黔西南地区东汉墓葬出土陶明器浅析